【設計展覽】德望中二生運用STEAM設計活化中環地標 透視個性展現手作技巧

升學教育

發布時間: 2020/07/14 13:35

最後更新: 2020/07/16 15:23

分享:

分享:

現場30件模型兼具美感和實用。(湯炳強攝)

香港舊市集買少見少,現於中環中心舉行的ENLIVENING活化設計展覽,就是德望學校(中學部)中二學生的專題研究作品。該校把專題研習結合人文科學,走入社區研究,讓大眾由裝置、模型、海報、手機應用程式等方式了解保育,到底同學對這類學習有何得著?

專題研習老師關樂生和許仲雯謂,學校STEM課程是結合社會研究和人文科,首先讓中一生初嘗STEM的不同元素,並把藝術融入設計。

而中二時在科學增潤課程及專題研習科中進一步滲入相關元素,同學們先在上學期進行實地考察及訪談,了解區內居民的需要,根據研究結果設計出中環街坊所需要的設施,各組並自行選擇不同方式演繹,並糅合了同學在專題研習、地理、電腦、視覺藝術、STEAM等不同科目所學到的知識與技能。

現場30件模型兼具美感和實用,當中有戶外花園、綠化後的中環街市等,展示出學生的創意和手作能力。

5位學生搭建中環街市,底層是藝術展示區,上層是花園。(湯炳強攝)

其中一組同學郭嘉怡、劉倬言、周晞桐、黃沛霖和羅芍嵐,把中環街市加入了藝術、音樂及休閒元素。她們謂專題研習是初次接觸的科目,從構思到撰寫報告,再到製造模型都要一手包辦,期間曾到中環街市實地視察,向遊客和市民發問卷了解他們對的看法和需要。在整個過程中,最難忘的莫過於動手設計和製造模型。

雖然過程中遇到很多挫折,但這個研習是一個可貴的機會讓我們磨練自己,學會在團隊中互相合作、互相支持。同時,我們也學會了多角度思考,了解不同人的需要去設計。

另外一組是製作防災體驗,負責同學詹瑤英解釋,她們設計了3款體驗室,其中地震區是利用橡筋托高底盤,產生懸浮效果,下面應用摩打的轉動去震動底盤,但她們發現單單應用摩去震動並不足夠,故放入5圓硬幣,令底盤轉時,不斷改變重心,帶動底盤模擬出自然晃動的情境。

設計時我們明白了當個摩打在轉的時候,就會產生一種力,叫向心力。這個向心力是由重力產生,而會令那個摩打的中心隨著五元去轉,令到有震動的效果。

學生構思的防災體驗室,用摩打和簡單木條塑造地震情境。(受訪者提供)

長者裝置培養解難能力

有一組學生為嘉咸街市改裝長者電梯,她們的研究也是屢試屢敗。負責的鄧思珩、何柏妍、謝穎甜、羅琬晴和楊芷晴謂,她們發現市集依山而建,長者上斜坡時感到十分吃力,所以設計了運輸帶系統,而構思模型要經過一連串的測試及改善才成功運作。

我們先繪畫草圖,再嘗試以不同的材料砌成模型。起初,我們用瓶蓋和摩打組成電梯,但輸送帶並不能成功轉動,亦很容易掉下。我們不斷地嘗試,討論如何改良設計,上網尋找有關資料,使用不同物料丶大小的摩打組裝,找出結構不夠穩定的問題根源,後來改用LEGO組裝,我們感到堅持是很重要。

她們謂這次研習十分有意義,不但能夠加深大家對中環的認識,也發掘出市民每日面對的問題,同時能夠讓她們體驗到努力不懈和團隊合作的重要。

羅琬晴和鄧思珩同學謂,設計「嘉咸街市場」遇到很多困難。(湯炳強攝)

同學謂一開始模型是使用木條、玩具坦克的步行帶和摩打組裝結構,期後發現這結構不夠穩定,後來改用lego組裝。(湯炳強攝)

透視個性   展現手作技巧

很少人感到中環浪漫,只感到這裏繁忙,但女孩子考察後,卻有不同觀點,她們各自由衣食住行入手,考量這裏的居民特色和需要,其中由伍穗怡、關明慧、畢愷桐、高靖雅和林苑淇選擇以1970年的香港,設計出有趣的旗袍店,更設計了介紹中環街市店舖的手機程式。

愷桐和穗怡謂,70年代是在現代和未現代化中間,故這時期是非常有趣。但她們笑謂70年代我們未出生,故曾訪問長輩,結果長輩們同時最記得是昔日的地板圖案。另外,他們到中環察了兩次,居民和上班人士都同時想表示,希望中環有比較平價的茶餐,因這裏的食物頗貴。

穗怡專責設計手機程式,她謂要用一個月時間學習,並全是上網自學方法。

我們分工合作,有同學專責把每一層內容仔細畫出來,讓我放入手機程式中,有同學則想到上網找不同的摺紙方法,要用最簡單方法把旗袍摺出來,當中大家都增強了溝通和合作。

學生曾研究摺紙及昔日的地板圖案,拼設計一間可出租服務的旗袍店,展示創意。(湯炳強攝)

愷桐和穗怡(右)的一組以1970年香港主題設計背後的模型及手機程式。(湯炳強攝)

「ENLIVENING活化設計展覽」

地點︰中環中心H6 CONET
展期︰即日至7月16日 

撰文:胡麗珊